詩人大全

[唐代] 米都知
五代末至宋初時伶人。所作“小旗村店酒,微雨野塘花”二句,后周世宗時樞密使王樸甚為稱賞。先后供奉三朝,達40年之久,至宋太宗時猶在世,補闕梁周翰曾贈其詩。事跡見《南部新書》卷癸?!度圃姟反嬖?句。

[唐代] 李峴
李峴(708年-766年),字延鑒,唐太宗李世民玄孫,吳王李恪曾孫,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。唐朝宗室、宰相,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,封梁國公。歷經三朝,一生歷任多州州牧,兩度出任江陵,多次擔任京兆尹,五次登上相位,六次官拜尚書,七次擔任專門大使。歷任要職,在任多有功績。代宗永泰二年(766年)病逝,時年58歲。任官有為,知人善任,依法理政,正氣不阿。宣宗大中初年詔令上臨煙閣。

[唐代] 劉敬之
生卒年不詳。夔州(今重慶奉節(jié))人,雍陶之舅。嘗舉進士不第,歸居于蜀。雍陶登進士第后,稍薄親戚,不寄家書。敬之賦詩以責之,陶得詩悔改。事跡見《云溪友議》卷上?!度圃姟反嬖?聯(lián)。

[唐代] 恒超
恒超,五代高僧后梁龍德二年(922年)來到山東無棣縣開元寺(疑大覺寺另名。開元二十六年,即738年,唐玄宗敕令各州具代表性之佛寺與道觀改稱開元寺或開元觀,而新建立者亦以‘開元’命名,作為國家統(tǒng)制佛、道二教之機關。),掛錫開元寺,在寺東北隅另創(chuàng)一院,弘講經論。一住20余年,宣講經、論各30多遍。后漢乾祐二年(949),七十三歲逝,僧臘三十五。具荼毗禮,收舍利二百余顆分施之。外緘五十顆,于本院起塔以葬之。

[唐代] 盧求
幽州范陽人。李翱婿。敬宗寶歷二年登進士第。后累佐節(jié)度使幕。宣宗大中九年,為西川節(jié)度從事。應節(jié)度使白敏中之命,撰《成都記》五卷,歷記成都風俗物產及古今逸事。官至刺史。

[唐代] 獨孤實
一作寔。生卒年不詳。河南(今河南洛陽)人。德宗貞元七年(791)登進士第。貞元中,曾為山南西道節(jié)度使嚴震書記。憲宗元和七、八年(812、813)間以殿中侍御史充西川節(jié)度使從事。生平事跡散見柳宗元《送邠寧獨孤書記赴辟命序》蔣之翹注、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五下》等。與柳宗元、羊士諤相交往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
[唐代] 李恒
唐穆宗李恒(795年―824年),原名李宥,唐憲宗第三子,母懿安皇后郭氏。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(除去武則天和殤帝以外),初封建安郡王,后進封遂王。812年,被立為皇太子。820年繼位,在位五年(820年―824年在位),在位4年,年僅二十九歲。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(795年7月26日)生于大明宮,初名李宥。長慶四年陰歷正月二十二日,崩于寢殿,十一月,葬于光陵。死后謚號為睿圣文惠孝皇帝。

[唐代] 閭丘曉
閭丘曉,生年不詳,卒年公元757年(唐肅宗至德二年),籍貫失考,中唐官員。史載“曉素愎戾,馭下少恩,好獨任己?!惫?56年,殺害詩人王昌齡。 公元757年,睢陽張巡告急,河南節(jié)度使張鎬傳檄閭丘曉引兵出救,閭丘曉畏敵不進,導致睢陽被安祿山屬下將領尹子奇攻陷。張鎬怒而杖殺閭丘曉。

[唐代] 劉子玄
劉知幾(661年-721年),字子玄,彭城(今江蘇徐州)人。唐高宗永隆元年(680年)舉進士。武則天長安二年(702年)開始擔任史官,撰起居注,歷任著作佐郎、左史﹑著作郎﹑秘書少監(jiān)﹑太子左庶子﹑左散騎常侍等職,兼修國史。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《唐書》八十卷,神龍(705年~707年)時與徐堅等撰《武后實錄》。玄宗先天元年(712年),與譜學家柳沖等改修《氏族志》,至開元二年(714年)撰成《姓族系錄》二百卷,四年與吳兢撰成《睿宗實錄》二十卷,重修《則天實錄》三十卷﹑《中宗實錄》二十卷。

[唐代] 徐侃
徐侃,壽春(今安徽壽縣)人,唐代詩人?!度圃姟反嫫湓娨皇?。與同鄉(xiāng)安鳳友善,都有才學。本約同赴長安,臨行時,徐侃因母老不忍離。安鳳在長安十年,不達,恥而不歸。忽逢徐侃,共敘闊別,話鄉(xiāng)里之事,同寓旅舍數日。徐侃將歸,留詩為別,安鳳亦以詩答。次年春,安鳳以書寄壽春。徐侃母得書,云徐侃卒已三年矣。

[唐代] 陸景初
陸景初一般指陸象先。陸象先(665年-736年),原名景初,蘇州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,唐朝宰相,尚書左丞陸元方之子。陸象先早年歷任揚州參軍、洛陽縣尉、監(jiān)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、中書侍郎,并在太平公主的舉薦下?lián)卧紫唷5冀K不肯依附太平公主,并拒絕參與政變密謀。先天政變后,陸象先進封兗國公,出任益州長史、劍南道按察使。后歷任蒲州刺史、太子詹事、工部尚書、刑部尚書、同州刺史。736年(開元二十四年),陸象先病逝,追贈尚書左丞相,賜謚文貞。

[唐代] 鄭浣
鄭浣(776—839)唐文學家。本名涵,滎陽人,鄭余慶子。貞元十年 (794)進士,歷任秘書省校書郎、集賢院修撰等職,累遷右補闕。敢直言,無所諱。遷起居舍人、考功員外郎。余慶為左仆射,避諱改國子監(jiān)博士、史館修撰,后任中書舍人。文宗即位,擢翰林侍講學士,命撰《經史要錄》20卷。大和二年(828)任禮部侍郎,后歷任兵部侍郎等職,出為山南西道節(jié)度使、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。以戶部尚書召還,未及任而卒。有文集30卷。

[唐代] 羅立言
羅立言,寶歷初,檢校主客員外郎,為鹽鐵河陰院官。二年,坐糴米不實,計贓一萬九千貫,鹽鐵使惜其吏能,定罪止削所兼侍御史。太和中,為司農少卿,主太倉出納物,以貨厚賂鄭注,李訓亦重之。訓將竊發(fā),須兵集事,以京兆府多吏卒,用立言為京兆少尹,知府事。訓敗日,族誅。

[唐代] 鄧洵美
鄧洵美(?─? ), 字號不詳。連州(今屬廣東?。┤?。五代后晉天福八年(943)癸卯科或五代后漢乾祐元年(948)戊申科王溥榜進士第三人。同榜有李昉、孟賓于等。 及第后鄧洵美任湖南節(jié)度使周行逢幕府巡官。他只是看重鄧洵美的名氣,一直都沒有重用過他。李昉曾私下南來與洵美相會,同年好友數年不見,感慨萬千。兩人相談竟日,以詩唱和。周行逢對鄧洵美與李昉的相會疑心重重。就派人假冒山賊,竄入鄧洵美的住處,將其殺害。

[唐代] 元友直
元友直,生卒年不詳。汝州魯山(今河南魯山)人,郡望河南(今河南洛陽)。元結之子。代宗大歷中曾應進士試,德宗建中元年(780)中賢良方正、能直言極諫科,授京畿尉。貞元中歷官度支員外郎、度支郎中。十一、二年(795、796)間尚在朝,其后行跡無考。事跡散見顏真卿《唐故容州都督元君(結)表墓碑銘并序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卷四、《唐會要》卷七六、《新唐書·顧少連傳》、《郎官石柱題名考》卷一三及卷一四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
[唐代] 許圉師
許圉師,唐大臣。安州安陸人(今湖北安陸)人,許紹少子,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。許圉師進士出身,博學多才。顯慶二年,累遷黃門侍郎、同中書門下三品,兼修國史。龍朔中四遷為左相。后貶為相州刺史(今河南臨漳縣,又一說是貶襄州)。司憲楊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。圉師在相州時,政存寬惠,嘗有官吏犯贓事露,圉師不令推究,但賜《清白詩》以激之,犯者愧懼,遂改節(jié)為廉士,其寬厚如此。上元中,再遷戶部尚書。儀鳳四年卒,贈幽州都督,陪葬恭陵,謚曰“簡”,并陪葬乾陵。有子許文思。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(一名許萱),是李白的第一個妻子.。

[唐代] 李適之
李適之(694年-747年),原名昌,祖籍隴西成紀,唐朝宗室、宰相,恒山王李承乾之孫。李適之早年歷任左衛(wèi)郎將、通州刺史、秦州都督、陜州刺史、河南尹、御史大夫、幽州節(jié)度使、刑部尚書。天寶元年(742年),李適之拜相,擔任左相,封清和縣公。他與李林甫爭權,但卻不敵落敗,被罷為太子少保,后貶宜春太守。天寶六年(747年),李適之聽聞韋堅被殺,畏懼自盡。

[唐代] 何鸞
生卒年不詳。中宗景龍中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玄宗開元中,歷任倉部員外郎、太常少卿、太子右庶子、中書舍人等職。事跡散見《舊唐書》之《張仁愿傳》、《音樂志三》、《唐會要》卷五八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
[唐代] 孟昶
孟昶[chang](919年―965年7月12日),初名孟仁贊,字保元,祖籍邢州龍崗(今河北邢臺沙河孟石崗),生于太原(今山西太原西南),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,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末代皇帝。
詩詞推薦
- 徵招清代:奕繪
- 夏日幽居宋代:陸游
- 春日偶成宋代:王之道
- 題竹贈童志昂黃門出補壽昌尹明代:張弼
- 夏日與閑禪師林下避暑唐代:白居易
- 和司法張仲良醉中論詩宋代:楊萬里
- 滿庭芳(壽曾兩府)宋代:姜特立
- 駕幸承天二首 其一明代:孫宜
- 于中好·小構園林寂不嘩清代:納蘭性德
- 和御制詩五首 其三唐代:王質
- 虞美人 花盒子清代:錢湘
- 連山王開詩試子午花四首宋代:陳著
-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訪使及朝集使唐代:張九齡
- 病臂痛踰月不能御刀筆宋代:宋庠
- 送喻太丞知處州宋代:葉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