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九齡的詩詞(205首)

張九齡

張九齡(678-740) : 唐開元尚書丞相,詩人。字子壽,一名博物,漢族,韶州曲江(今廣東韶關(guān)市)人。長安年間進士。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后罷相,為荊州長史。詩風清淡。有《曲江集》。他是一位有膽識、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、文學家、詩人、名相。他忠耿盡職,秉公守則,直言敢諫,選賢任能,不徇私枉法,不趨炎附勢,敢與惡勢力作斗爭,為“開元之治”作出了積極貢獻。他的五言古詩,以素練質(zhì)樸的語言,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,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,貢獻尤大。譽為“嶺南第一人”。

主要成就

詩歌
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,獨具“雅正沖淡”的神韻,寫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詩,并對嶺南詩派的開創(chuàng)起了啟迪作用。九齡才思敏捷,文章高雅,詩意超逸,其《感遇》、《望月懷遠》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。有《曲江集》二十卷傳世。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,情致深婉,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。被貶后風格轉(zhuǎn)趨樸素遒勁。
七歲知屬文,有文名,張說稱他“后出詞人之冠”。有詩《感遇》12首,名列《唐詩三百首》第一首,和陳子昂的《感遇》38首相提并論,其中“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”一聯(lián),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。另外,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,如:《望月懷遠》一句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”唱絕千古。

安史之亂
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,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。他耿直溫雅,風儀甚整,時人譽為“曲江風度”。即使罷相后,如有人向玄宗舉薦人才,玄宗輒問道:“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?”開元末年,玄宗倦于理政,漸漸沉迷享樂,疏遠賢人。在小人得志的兇險政情下,張九齡能守正嫉邪,剛直敢言,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后一位公忠體國、舉足輕重的唐室大臣。他曾堅拒武惠妃的賄賂,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陰謀;他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、庸懦的牛仙客為相,以至屢忤玄宗意,終于罷相。他目光遠大,曾言安祿山“貌有反相,不殺必為后患”,然而不為玄宗采納。后來安史亂起,玄宗倉皇入蜀時,憶起九齡平生之言,痛哭之余,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。

人物生平

早年經(jīng)歷

官宦世家 少有才名

張九齡,字子壽,一名博物。韶州曲江(今廣東韶關(guān)市)人。唐儀鳳三年(678年)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。曾祖父張君政,曾任韶州別駕;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(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)錄事參軍;父親張弘愈,曾為新州索盧縣(今廣東新興縣南部)縣丞。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,擅長寫文章。9歲知屬文,13歲能寫出好文章,時用書信干求廣州刺史王方慶,王方慶非常贊賞他,說: “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。”王方慶的贊嘆,對鼓勵他立下遠大志向有積極作用。

嶄露頭角 任官唯賢青年時期的張九齡,才智過人,勤奮好學,能詩善文。武則天長安二年(702年),登進士第,為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。被授予校書郎官職。長安三年,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,被流放到嶺南,過韶州,得閱張九齡文章,夸獎他的文章“有如輕縑素練”,能“濟時適用”,一見而厚遇之。張說博學多才,是當時文人的領(lǐng)袖,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,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張九齡是很大的鼓舞。

神龍三年(707年),張九齡赴京應(yīng)吏部試,才堪經(jīng)邦科登第,授秘書省校書郎。神龍四年夏,奉使嶺南,就便省親。他當了幾年秘書郎,得不到調(diào)遷,萌生歸鄉(xiāng)之念。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為,舉天下文藻之士,親自策問,九齡應(yīng)試道牟伊呂科,對策優(yōu)等,升為右拾遺。李隆基即位為玄宗,張九齡改任左拾遺。但是,張九齡與宰相姚崇的矛盾卻越來越大。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,執(zhí)掌軍國大權(quán)。張九齡在唐玄宗上臺的第二年,就上書姚崇,提醒他“遠餡躁,進純厚”。姚崇復(fù)書嘉納其言,在選官用人中消除過去緣親是舉的流弊,堅持以才取人,整頓吏治。

先天元年(712年)12月,玄宗于東宮舉文學士,張九齡名列前茅,授左拾遺;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,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,糾正重內(nèi)輕外風氣;選官應(yīng)重賢能,不循資歷。

開大庾嶺
然而,意見并不總是一致,過了三年,開元四年(716年)秋,張九齡又以“封章直言,不協(xié)時宰”,招致了姚崇不滿,這年秋天,他以秩滿為辭,去官歸養(yǎng)。張九齡回到嶺南,住了一年多時間。他并不閑居,而是想為家鄉(xiāng)辦點實事。甫到家中,便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。張九齡出入嶺南,也走過這必經(jīng)之路,對大庾嶺梅關(guān)“人苦峻極”的險阻深有感受。開元年間的唐王朝,經(jīng)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勵精圖治,社會繁榮。嶺南以沿海之利,海外貿(mào)易交通有了很大發(fā)展,廣州已成為中外海上交通門戶的大商港。在這種情況下,開鑿梅關(guān)古道,改善南北交通顯得非常迫切。張九齡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,于是他自任開路主管,趁著農(nóng)閑征集民夫,開始開鑿工程。張九齡親自到現(xiàn)場踏勘,緣磴道,披灌叢,不辭勞苦,指揮施工。古道修通后,全長十幾公里,路寬近17米,路兩旁遍植松樹。路修成之后,張九齡撰寫了《開鑿大庾嶺路序》,記述大庾嶺開鑿后,公私販運“轉(zhuǎn)輸不以告勞,高深為之失險。于是乎鐻耳貫胸之類,珠琛絕贐之人,有宿有息,如京如坻”。由于梅關(guān)古道的修通,南北交通大為改觀。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,后人譽之為“古代的京廣線”,不僅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貢獻,而且造福子孫后代。宋代大量移民南下,大庾嶺路對他們來說是最快捷便當?shù)耐ㄡ榇蟮?。張九齡居家時間,與曲江縣尉王履震、韶州王司馬來往密切,詩酒唱酬,結(jié)成知己。開元五年(717年)夏秋之間,他與王履震聯(lián)袂來到廣州,寫下《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》詩。

為官之道

重出官場 仕途波折

開元六年(718年)春,張九齡被召入京,返京時,王司馬一直送到大庾嶺上。到京后,因修大庚嶺路有功,拜左補闕,主持吏部選拔人才。張九齡的才學與能干漸為大家所認識。吏部考試選拔人才,他與右拾遺趙冬曦四次奉命參與評定等第,都能公允服人。

開元七年,改任禮部員外郎,開元八年,又升遷司勛員外郎。

開元九年(721年),張說入拜宰相。張說對張九齡早寄以厚望,見他果然文才出眾,又和自己同姓,便與他論譜敘輩,夸獎張九齡“后出詞人之冠也”。靠張說的賞識和提拔,張九齡提升為中書舍人內(nèi)供奉。張九齡并不因為和張說關(guān)系密切而隨聲附和,他對張說的斷然行事多有勸說,體現(xiàn)出辦事公允和卓有預(yù)見。玄宗東巡泰山封禪,封禪之后有進階行賞之事,張九齡因此提醒張說選擇隨行人員要注意選那些清流高品,以免引起非議。然而張說選定從行登山的官員,許多是官階較低且己之所親者,果然招致一片怨言。張說對玄宗所賞識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壓制不理,張九齡提醒他“不可不備”,張說沒放在心上。

開元十年,多次升遷擔任司勛員外郎。當時,張說擔任中書令,他與張九齡同姓,(按年齡)排序結(jié)為宗族兄弟,張說特別親近、看重他,張九齡很高興(張說)了解自己,所以也(愿意)依傍跟從他。

開元十一年(723年),張九齡被任為中書舍人。

開元十三年,皇帝東巡,舉行祭祀天地的大禮。張說親自決定侍從皇帝登山的官員,他多推薦兩省錄事、主書和自己親近的官員代理官職登山,于是(對他們)特別加以晉級,破格授予(他們)五品官職。當初,張說命令張九齡草擬詔書時,張九齡對張說說: “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,應(yīng)該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,有功勞的舊臣排在后面。如果顛倒了順序,指責和批評就會產(chǎn)生?,F(xiàn)在登山封禪,廣施恩澤,這是千年—遇的大事。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,不能蒙受恩澤,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末流卻先被加官晉爵,(我)只是擔心制度出臺之后,天下各地的人會感到失望?,F(xiàn)在制訂草表的時候,事情還可以更改,只是希望您仔細研究謀劃這件事,不要留下悔恨?!睆堈f說: “事情已經(jīng)定下來, 荒唐無據(jù)的議論,哪里值得擔心呢?”最終沒有聽從。等到制度出臺時,朝廷內(nèi)外的人對張說有很多指責。當時,御史中丞宇文融剛掌管田戶租稅的事情,每次向皇帝陳奏,張說多建議皇帝不要聽從他,宇文融也因此對張說不滿,張九齡勸張說對宇文融要有所防備,張說又不聽從他的話。沒過多久,張說果真被宇文融彈劾,罷掉了知政事的官職,張九齡也改為太常少卿,不久調(diào)出京師擔任冀州代理刺史。后改授洪州(南昌)都督,不久又轉(zhuǎn)授桂州都督,充嶺南按察使。

開元十四年(726年)四月,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彈劾張說,張說被罷相,張九齡也受牽連,張九齡改任太常少卿。六月,奉命祭南岳及南海,就便歸省。是年秋張九齡回京,仍被指為親附張說,調(diào)任外官,出為冀州刺史。張九齡以老母不欲從之任所為由,表請罷官。翌年三月,改任洪州(治所今江西南昌)都督。在洪州任上,寫了《在郡懷秋》詩二首,表達了時不能用,憂郁思歸的心情,其一為:秋風入前林,蕭瑟鳴高枝。寂寞游子思,寤嘆何人知。臣成名不立,志存歲已馳。五十而無聞,古人深所疵。平生去外飾,直道如不羈。未得操割效,忽復(fù)寒暑移。物情自古然,身退毀亦隨。悠悠滄江渚,望望白云涯。路下霜且降,澤中草離披。蘭艾若不分,安用馨香為。

開元十七年(729年),張說又被玄宗拜任尚書左丞相、集賢院學士。開元十八年一病不起,終于病逝。他多次推薦張九齡做集賢院學士。

開元十八年(730年),張九齡轉(zhuǎn)任桂州(治所今廣西桂林)刺史兼嶺南道按察使攝御史中丞。便道歸省,與家人歡聚。開元十九年春,他從桂林乘船順流巡行按察來到廣州。

三度入京 諫官本色

開元十九年(731年)三月,張九齡被召入京,擢秘書少監(jiān),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。他奉旨代撰敕文,對御而作,不須草稿,援筆立成,深為玄宗倚重。在他的文集中,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達114篇。兩次升任他為中書侍郎。開元二十年二月轉(zhuǎn)為工部侍郎,兼集賢院學士。八月,兼知制誥。張九齡時已55歲,屢乞歸養(yǎng)。玄宗對他加以重用,并不批準,只是把他弟弟張九皋、張九章就近家鄉(xiāng)封官,以便照顧老母。張九皋后官至廣州都督兼五府節(jié)度經(jīng)略使,張九章后官至嶺南節(jié)度使、廣州都督,都是統(tǒng)治嶺南的封疆大吏。

開元二十一年(733年)五月,張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,十二月,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(宰相)兼修國史。主理朝政。他建議于河南屯田,引水種稻,遂兼河南稻田使。當時范陽節(jié)度使張守璉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、契丹失敗,捉拿護送他到京城,請求按照朝廷典章執(zhí)行(死刑)。張九齡奏明皇上說:“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(zhí)行,安祿山不應(yīng)該免除死罪?!被噬咸貏e赦免了他。張九齡上奏說: ‘安祿山狼子野心,面有謀反之相,請求皇上根據(jù)他的罪行殺掉他,希望斷絕后患?!被噬险f: “你不要因為王夷甫了解石勒這個舊例,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?!庇谑欠虐驳撋交氐椒?。

九齡為中書令時,天長節(jié)百僚上壽,多獻珍異,唯九齡進《金鏡錄》五卷,言前古興廢之道,上賞異之。又與中書侍郎嚴挺之、尚書左丞袁仁敬、右庶子梁升卿、御史中丞盧怡結(jié)交友善。挺之等有才干,而交道終始不渝,甚為當時之所稱。

開元二十二年五月,張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。

開元二十三年,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,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,(食邑四百戶)。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(shù),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,心理非常妒忌他。于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(“掌管政事”),張九齡多次說不行,皇上不高興。

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,玄宗遂于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,免去了知政事。后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,皇上一定會問: “節(jié)操、品質(zhì)、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?”舊例,(士大夫)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帶上,然后乘馬,張九齡體弱,常派人拿著笏板,(朝廷)于是設(shè)立了笏囊。笏囊的設(shè)立,從張九齡開始。罷相后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(jiān)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,觸怒玄宗,坐“舉非其人”,貶為荊州長史。

其時,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,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。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,提出以“王道”替代“霸道”的從政之道,強調(diào)保民育人,反對窮兵黷武;主張省刑罰,薄征徭,扶持農(nóng)桑;堅持革新吏治,選賢擇能,以德才兼?zhèn)渲咳螢榈胤焦倮?。他的施政方針,緩解了社會矛盾,對鞏固中央集?quán),維護“開元盛世”起了重要的作用,因而被后世譽為“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”的三杰之一。

在主理朝政時敢于直言向皇帝進諫,多次規(guī)勸玄宗居安思危,整頓朝綱。玄宗的寵妃武惠妃,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,命宮中官奴游說九齡,九齡叱退使者,及時據(jù)理力爭,從而平息了宮廷內(nèi)亂穩(wěn)定了政局。而對安祿山、李林甫等奸佞所為,張九齡更痛斥其非,并竭力挫敗其陰謀。

開元二十四年(736年),安祿山任平盧將軍,在討伐契丹時失利,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。之前,安祿山曾入京朝見,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。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,明察秋毫,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,斷定日后此人必會作亂。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:“亂幽州者,必此胡也?!贝舜芜m逢安祿山干犯軍法,被押送京城,奏請朝廷判決。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,為嚴肅軍紀,將安祿山斬首,奏文說:“穰苴出軍,必斬莊賈;孫武行令,亦斬宮嬪。守珪軍令若行,祿山不宜免死?!碧菩诓幻魅A夷之辨,看了批文后說:“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,便臆斷祿山難制耶?”唐玄宗沒有最終批準,卻為示皇恩,將安祿山釋放。最終安祿山反叛,重演了西晉末年,羯族石勒反晉亂華的一幕。

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(jié)(玄宗生日),張九齡送《千秋金鑒錄》作賀儀,勸皇帝勵精圖治。

當初,張九齡擔任宰相,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(jiān)察御史。開元二十五年(737年),周子諒因為胡亂講吉兇,皇上親自加以質(zhì)問,命令在朝堂上判決殺掉他。張九齡因犯了舉薦不稱職的罪,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。

開元二十七年,張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,食邑五百戶。

病逝曲江
開元二十八年(740年)春,他請求回鄉(xiāng)拜掃先人之墓,因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,終年六十八歲,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,謚號叫文獻。

在他死后不久,曾被其斷言“必反”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“安史之亂”,從而導(dǎo)致唐朝迅速從“全盛”走向沒落。唐玄宗奔蜀,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,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,追贈其為司徒。

張九齡的詩詞列表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山祇亦望幸,云雨見靈心。岳館逢朝霽,關(guān)門解宿陰。

    咸京天上近,清渭日邊臨。我武因冬狩,何言是即禽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落日催行舫,逶迤洲渚間。雖云有物役,乘此更休閑。

    暝色生前浦,清暉發(fā)近山。中流澹容與,唯愛鳥飛還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江路與天連,風帆何淼然。遙林浪出沒,孤舫鳥聯(lián)翩。

    常愛千鈞重,深思萬事捐。報恩非徇祿,還逐賈人船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征鞍窮郢路,歸棹入湘流。望鳥唯貪疾,聞猿亦罷愁。

    兩邊楓作岸,數(shù)處橘為洲。卻記從來意,翻疑夢里游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秪役已云久,乘閑返服初。塊然屏塵事,幽獨坐林閭。

    清曠前山遠,紛喧此地疏。喬木凌青靄,修篁媚綠渠。

    耳和繡翼鳥,目暢錦鱗魚。寂寞心還間,飄飖體自虛。

    興來命旨酒,臨罷閱仙書。但樂多幽意,寧知有毀譽。

    尚想爭名者,誰云要路居。都忘下流嘆,傾奪竟何如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君有百鍊刃,堪斷七重犀。誰開太阿匣,持割武城雞。

    竟與尚書佩,遙應(yīng)天子提。何時遇操宰,當使玉如泥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指涂躋楚望,策馬傍荊岑。稍稍松篁入,泠泠澗谷深。

    觀奇逐幽映,歷險忘嶇嵚。上界投佛影,中天揚梵音。

    焚香懺在昔,禮足誓來今。靈異若有對,神仙真可尋。

    高僧聞逝者,遠俗是初心。蘚駁經(jīng)行處,猿啼燕坐林。

    歸真已寂滅,留跡豈湮沈。法地自茲廣,何云千萬金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緬然萬里路,赫曦三伏時。飛走逃深林,流爍恐生疵。

    行李豈無苦,而我方自怡。肅事誠在公,拜慶遂及私。

    展力慚淺效,銜恩感深慈。且欲湯火蹈,況無鬼神欺。

    朝發(fā)高山阿,夕濟長江湄。秋瘴寧我毒,夏水胡不夷。

    信知道存者,但問心所之。呂梁有出入,乃覺非虛詞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漢王思鉅鹿,晉將在弘農(nóng)。入蜀舉長算,平吳成大功。

    與渾雖不協(xié),歸皓實為雄。孤績淪千載,流名感圣衷。

    萬乘度荒隴,一顧凜生風。古節(jié)猶不棄,今人爭效忠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將相有更踐,簡心良獨難。遠圖嘗畫地,超拜乃登壇。

    戎即昆山序,車同渤海單。義無中國費,情必遠人安。

    他日文兼武,而今栗且寬。自然來月窟,何用刺樓蘭。

    南至三冬晚,西馳萬里寒。封侯自有處,征馬去啴啴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時來不自意,宿昔謬樞衡。翊圣負明主,妨賢愧友生。

    罷歸猶右職,待罪尚南荊。政有留棠舊,風因繼組成。

    高軒問疾苦,烝庶荷仁明。衰廢時所薄,只言僚故情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門緒公侯列,嬪風詩禮行。松蘿方有寄,桃李忽無成。

    劍去雙龍別,雛哀九鳳鳴。何言嶧山樹,還似半心生。

    永嘆芳魂斷,行看草露滋。二宗榮盛日,千古別離時。

    竟罷生芻贈,空留畫扇悲。容車候曉發(fā),何歲是歸期。

    縞服紛相送,玄扃翳不開。更悲泉火滅,徒見柳車回。

    舊室容衣奠,新塋拱樹栽。唯應(yīng)月照簟,潘岳此時哀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日暮荒亭上,悠悠旅思多。故鄉(xiāng)臨桂水,今夜渺星河。

    暗草霜華發(fā),空亭雁影過。興來誰與晤,勞者自為歌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極望涔陽浦,江天渺不分。扁舟從此去,鷗鳥自為群。

    他日懷真賞,中年負俗紛。適來果微尚,倏爾會斯文。

    復(fù)想金閨籍,何如夢渚云。我行多勝寄,浩思獨氛氳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宅生惟??h,素業(yè)守郊園。中覽霸王說,上徼明主恩。

    一行罷蘭徑,數(shù)載歷金門。既負潘生拙,俄從周任言。

    逶迤戀軒陛,蕭散反丘樊。舊徑稀人跡,前池耗水痕。

    并看芳樹老,唯覺敝廬存。自我棲幽谷,逢君翳覆盆。

    孟軻應(yīng)有命,賈誼得無冤。江上行傷遠,林間偶避喧。

    地偏人事絕,時霽鳥聲繁。獨善心俱閉,窮居道共尊。

    樂因南澗藻,憂豈北堂萱。幽意加投漆,新詩重贈軒。

    平生徇知己,窮達與君論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漢相推人杰,殷宗伐鬼方。還聞出將重,坐見即戎良。

    上策應(yīng)為豫,中權(quán)且用光。令申兵氣倍,威憺虜魂亡。

    樹比公孫大,城如道濟長。夏云登隴首,秋露泫遼陽。

    武德舒宸眷,文思餞樂章。感恩身既許,激節(jié)膽?yīng)q嘗。

    祖帳傾朝列,軍麾駐道傍。詩人何所詠,尚父欲鷹揚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軒掖殊清秘,才華固在斯。興因膏澤灑,情與惠風吹。

    所美應(yīng)人譽,何私亦我儀。同聲感喬木,比翼謝長離。

    價以陸生減,賢慚鮑叔知。薄游嘗獨愧,芳訊乃兼施。

    此夜金閨籍,伊人瓊樹枝。飛鳴復(fù)何遠,相顧幸媞媞.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陟鄰初稟訓,獻策幸逢時。朝列且云忝,君恩復(fù)若茲。

    庭闈際海曲,軺傳荷天慈。顧己歡烏鳥,聞君泣素絲。

    才明應(yīng)主召,福善豈神欺。但愿白心在,終然涅不淄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轍跡陳家巷,詩書孟子鄰。偶來乘興者,不值草玄人。

    契是忘年合,情非累日申。聞君還薄暮,見眷及茲辰。

    贈我如瓊玖,將何報所親。

  • 唐代:張九齡

    昔者河邊叟,誰知隱與仙。姓名終不識,章句此空傳。

    跡為坐忘晦,言猶強著詮。精靈竟何所,祠宇獨依然。

    道在紆宸眷,風行動睿篇。從茲化天下,清凈復(fù)何先。

張九齡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