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隱隱水迢迢,秋盡江南草未凋。
青山隱隱水迢迢,秋盡江南草未凋。
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?

杜牧 (公元803-約852年),字牧之,號(hào)樊川居士,漢族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,唐代詩人。 杜牧 人稱“小杜”,以別于杜甫。與李商隱并稱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,故后世稱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
譯文注釋
譯文
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,秋時(shí)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。
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,你這美人現(xiàn)在何處教人吹簫?
注釋
韓綽:事不詳,杜牧另有《哭韓綽》詩。判官:觀察使、節(jié)度使的屬官。時(shí)韓綽似任淮南節(jié)度使判官。
迢迢:指江水悠長遙遠(yuǎn)。一作“遙遙”。
草未凋(diāo):一作“草木凋”。凋:凋謝。
二十四橋:一說為二十四座橋。北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補(bǔ)筆談》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。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,清李斗《揚(yáng)州畫舫錄》卷十五:“廿四橋即吳家磚橋,一名紅藥橋,在熙春臺(tái)后,……揚(yáng)州鼓吹詞序云,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,故名?!?/p>
玉人:貌美之人。這里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。一說指揚(yáng)州歌妓。教:使,令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此詩是杜牧被任為監(jiān)察御史,由淮南節(jié)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后所作,具體寫作時(shí)間約在唐文宗大和九年(835年)或開成元年(836年)秋。唐文宗大和七年(833年)至大和九年(835年),杜牧曾任淮南節(jié)度使掌書記,與韓綽是同僚。
唐代的揚(yáng)州,是長江中下游繁榮的都會(huì),店肆林立,商賈如云,酒樓舞榭,比比皆是,“每重城向夕,倡樓之上,常有絳紗燈數(shù)萬,輝羅耀列空中,九里三十步街中,珠翠填咽,邈若仙境”(《太平廣記》卷273引《唐闕文》)。“性疏野放蕩”的杜牧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中,常出沒于青樓倡家,有不少風(fēng)流韻事,韓綽在這方面是他同道,所以回到長安后寫詩寄贈(zèng)。
杜牧名句推薦
- 遠(yuǎn)上寒山石徑斜,白云生處有人家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山行》
- 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清明》
- 綠云擾擾,梳曉鬟也;
作者:杜牧:出自《阿房宮賦》
- 賈傅松醪酒,秋來美更香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送薛種游湖南》
- 九華山路云遮寺,清弋江村柳拂橋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(shí)牧欲赴官歸京》
- 勝敗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恥是男兒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題烏江亭》
- 不用憑欄苦回首,故鄉(xiāng)七十五長亭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題齊安城樓》
- 樓倚霜樹外,鏡天無一毫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長安秋望》
- 寒燈思舊事,斷雁警愁眠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旅宿》
- 舞殿冷袖,風(fēng)雨凄凄。
作者:杜牧:出自《阿房宮賦》
詩詞推薦
- 暗香·壬戌奉讀逸兄春雪見憶新詞,敬和清代:魏元戴
- 長安行宋代:趙蕃
- 古岡八景 其七 厓門春浪明代:李之世
- 夢仙謠宋代:歐陽澈
- 憫農(nóng)宋代:章甫
- 寄狄季萬戶明代:鄭真
- 送吳叔巽赴湖州錄事宋代:朱晞?lì)?/span>
- 題墨梅明代:丘浚
- 書庚戌秋事 其一明代:王世貞
- 次韻景仁海次西還二首 其二宋代:李之儀
- 致仕后次韻答張念七宋代:韓維
- 州將設(shè)宴諸薦士宋代:林季仲
- 東湖曲十首 其十清代:陳恭尹
- 孫立之以酴醿奉太陽能守贈(zèng)二絕予戲用其韻宋代:鄭剛中
- 游寶應(yīng)寺宋代:游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