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校網(wǎng)
huáng tǔ

黃土


拼音huáng tǔ
注音ㄏㄨㄤˊ ㄊㄨˇ

繁體黃土
詞性名詞


詞語解釋

黃土[ huáng tǔ ]

⒈ 不成層的壚坶沉積物,其顆粒大小介于粘土與細砂之間,呈淺黃色或黃褐色,廣泛分布于北美、歐洲和亞洲,現(xiàn)在一般認為主要是由風(fēng)沉積的,常為鈣質(zhì)并往往含貝殼、骨骼和哺乳動物的牙齒以及碳酸鈣結(jié)核,有時也含氧化鐵結(jié)核而形成可大量貯水的優(yōu)質(zhì)土壤。

loess; yellow earth;

引證解釋

⒈ 土壤的一種。砂粒、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,淺黃或黃褐色,內(nèi)部空隙較大,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。土質(zhì)肥沃。我國西北部是世界有名的黃土地帶,土層厚度可達二三百米。

《史記·三王世家》:“封於北方者取黑土,封於上方者取黃土。”
宋 蘇軾 《白鶴山新居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盡乃得泉》詩:“今朝僮僕喜,黃土復(fù)可摶。”

⒉ 指墳?zāi)埂?/p>

宋 梅堯臣 《和韻三和戲示》:“莫計暄寒與風(fēng)雪,古來黃土 北邙 堆?!?br />元 楊果 《摸魚兒·同遺山賦雁丘》詞:“待細讀悲歌,滿傾清淚,為爾酹黃土?!?br />清 陳維崧 《賀新郎·汝州月夜被酒感懷董二》詞:“明月也知千里共,炤盡 秦 樓 楚 戍,應(yīng)漸到故人黃土。”
巴金 《愛爾克的燈光》:“許多可愛的生命葬入黃土。”

國語辭典

黃土[ huáng tǔ ]

⒈ 一種疏松、粉砂質(zhì)的黃色土狀沉積物。礦物成分多為石英、長石和碳酸鹽類。多孔隙,干燥時堅實,遇水易散,抗蝕性弱。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中緯度干旱、半干旱地區(qū)。

“黃土”分字解釋


詞語首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