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校網

聞一知十的近義詞

聞一知十的基本資料

  • 詞語:聞一知十
  • 拼音:wén yī zhī shí
  • 解釋: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。形容善于類推。 聽到事情的一端即知其全貌。比喻人聰明之甚,能舉一反三

聞一知十的近義詞

  • 近義詞1:

    詞語解釋:二[èr]: 數(shù)名:一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“貳”代)。; 雙,比:獨一無~。; 兩樣,別的:~話。不~價。

  • 近義詞2:月暈而風

    詞語解釋:月暈:月亮周圍出現(xiàn)的光環(huán)。月亮出現(xiàn)光環(huán),就是要刮風的征候。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(fā)展趨向。

  • 近義詞3:問牛知馬

    詞語解釋:比喻從旁推究,弄清楚事情真相。

  • 近義詞4:

    詞語解釋:聞[wén]: 聽見:~診。~聽?!?。博~強記?!^則喜?!u起舞(聽到荒雞鳴而起舞,喻志士及時奮發(fā))。; 聽見的事情,消息:新~。傳~。見~。; 出名,有名望:~人?!_。; 名聲:令~(好名聲)。丑~。; 用鼻子嗅氣味:你~~這是什么味兒?; 姓。

  • 近義詞5:聞一知二

    詞語解釋: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。形容善于類推。

【聞一知十】單字解釋

:基本詞義 ◎ 一 yī 〈數(shù)〉 (1) (指事。“一”是漢字部首之一。本義:數(shù)詞。大寫作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數(shù)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數(shù)量) (2) 同本義 [one] 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?!墩f文》 一也者,萬物之本也?!痘茨献印ぴ徰浴?抱一而天下試?!独献印?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——《書·君奭》。傳:“天子也。”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,身死人手,為天下笑?!獫h·賈誼《過秦論》 一夫夜呼,亂者四應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劉皇后聽信宦官誣告,殺死大臣郭崇韜,時謠言紛起,人心惶惶。屯駐在貝州(現(xiàn)河北省清河縣)的軍人皇甫暉勾結黨羽作亂,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為帥,攻入鄴都(現(xiàn)河南省安陽市)。邢州(現(xiàn)河北省邢臺市)、滄州駐軍相繼作亂。)——宋·歐陽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傳·序》 (3) 又如:一境(一個...
:基本詞義 ◎ 十 shí [數(shù)] (1) (指事。甲骨文象用一根樹枝代表十,金文象是結繩記數(shù),用一個結表示十。后來一點變成了一橫。本義:九加一的和) (2) 同本義 [ten] 十,數(shù)之具也?!獮闁|西,|為南北,則四方中央備矣?!墩f文》 十是數(shù)之小成。——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疏 十畝之間兮?!对姟ば⊙拧ち隆?兵也者,審于地圖,謀十官?!豆茏印て叻ā?天下欲反,十室九空。——葛洪《抱樸子·用刑》 與吾祖居者,今其室十無一焉?!啤?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 (3) 又如:十里長亭(古時設在路旁的亭子,常用作送別餞行之處);十番(合奏樂以十種樂器演奏的名稱);十牌(十戶人家。牌:門牌);十地(佛教稱菩薩修行漸近于佛的十種境界);十生九(死的歇后語);十方地面(廟宇。佛教指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和上下);十方常...
:基本詞義 ◎ 知 zhī 〈動〉 (1) (會意。小篆字形,從口矢。 段玉裁:“識敏,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。”意思是:認識、知道的事物,可以脫口而出。本義:知道) (2) 同本義 [know] 知,識也?!队衿?知汝遠來應有意?!啤?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 心徹為知?!肚f子·外物》 留侯曰:“陛下不知乎?此謀反耳。——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 不知何氏女?!逗鬂h書·列女傳》 (3) 又 日知基所亡。 汝亦知射?!巍?歐陽修《歸田錄》 不知幾千里?!濉?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 知其不可而為之?!濉?梁啟超《譚嗣同傳》 (4) 又如:知不到(不知道);知風(知道情況);知不道(不知道);知兵(通曉軍事);知古今(識古通今);知足不辱(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);知命不憂(識天命者無憂慮) (5) 懂得,了解,理會 [understand] 百姓聞之,知...
:基本詞義 ◎ 聞 聞 wén 〈動〉 (1) (形聲。從耳,門聲。本義:聽到) (2) 同本義 [hear] 聞,知聲也。——《說文》 聞耳之聰也?!赌咏浬稀?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?!抖Y記·大學》 聞佳人兮召予?!毒鸥琛は娣蛉恕?夜聞漢軍四面皆 楚歌?!妒酚洝ろ椨鸨炯o》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?!逗鬂h書·列女傳》 聞屏障中?!队莩跣轮尽で锫曉娮孕颉?聞舟中夜彈琵琶者,聽其音,錚錚然有京都聲。——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 (3) 又如:聞聲不食(聽到動物的叫聲就不忍心吃它的肉);聞所不聞(聽到從未聽過的事情。也說“聞所未聞”);聞風響應(聽到風聲,便起而響應);聞雷失箸(比喻假借其他不相關的事來掩飾自己的實情);聞雞起舞(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,夜半聞荒雞鳴,乃與琨起身舞劍。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起)...